世界临床药物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腹泻特点分析 

来源:世界临床药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腹泻是多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异常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2]。临床腹泻有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感染与非感染性腹泻之分。其中,感染性腹泻以肠道外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所致,食物过敏、饮食不当、滥用抗生素、气候骤变等是非感染性腹泻的致病因素。慢性腹泻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酸碱平衡失调、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3-5]。临床统计表明小儿腹泻发病率极高,多见于脾胃虚弱及消化功能减退,是儿科疾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疾病[6]。目前,西医临床着重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的缓解,达到止痛止泻的目的,并无特效药[7]。中医《黄帝内经》中腹泻为“濡泻”“飧泄”“注泄”,其发病因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目前,中医治疗腹泻方法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内治法从中医辨证症型进行治疗,外治法以针刺、灸法、穴位敷贴、中药灌肠等方法进行治疗。因此,根据临床病例总结中医外治腹泻的用药特点,挖掘用药规律,可指导临床外治用药,进一步探讨临床腹泻外治的高效思路与方法,对临床治疗腹泻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选择主题“腹泻*外治”进行检索,锁定全部文献,共检索腹泻临床外治文献134篇。

1.2 纳入标准 以临床中药外治腹泻为主题检索的134篇文献中筛选出相关文献,此过程中剔除综述类、中药复方或制剂中未表明中药成分且无治疗有效率或有效率过低的文献,共得到含中药处方的中药外治腹泻临床文献105篇,105首中药复方,其中包含112味中药。

1.3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依据《中药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对上述单味中药进行药名统一处理。将药性归经相同的中药,只因来源产地不同而存在命名差异的中药归为同类,如乌骨贼归为海螵蛸,延胡索归为延胡索,红参归为人参。但针对炮制前后性味归经有所更改的中药则应分开统计[8]。

1.4 数据分析 将上述中药录入数据库中,采用、Excel表对其进行用药频率、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处理以及分析。

2结果

2.1 处方中单味药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105首含有处方的中药外治腹泻文献中共含有112味中药[9-11]。其中用药频次>5次的中药共28种(累计用药频次520次),用药频次排名较为靠前的有:吴茱萸(36次)、丁香(36次)、肉桂(34次)、白术(26次)、黄连(20次)。其中茜草、升麻、猪苓、透骨草、泽泻、肉豆蔻等中药使用频次较低,仅使用1次。见表1。

表1含白及中药复方单味药用药频次统计分析(≥5次)中药名称用药频次(次)中药名称用药频次(次)中药名称用药频次(次)丁香36茯苓13藿香7吴茱萸35葛根12党参6肉桂34诃子11石榴皮6白术26黄芩11小茴香5黄连20肉豆蔻10砂仁5五倍子19甘草10焦山楂5苍术17车前子9香附5干姜16陈皮9赤石脂5胡椒15附子9--木香13白芍7--

2.2 中药类别使用频次分析 参照《中药学》将统计的112味中药归入16类中药中[12-14]。结果显示,按照用药频次高低排序,排名前5位的有:温里药(12种,152次)、补虚药(13种,69次)、补虚药(21种,131次)、清热药(16种,59次)、收涩药(5种,56次)。见图1。

图1单味药药物类别统计

2.3 中药配伍特点与分析 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含外治腹泻中药复方的核心中药进行关联规则统计分析,并将其支持度设置为30%,置信度30%,选择最大前项数为5,提升度≥1等条件,利用Apriori建模,进一步挖掘中药之间的潜在关联,共得到以没药为核心的潜在药对组合10组。见表2。按照置信度高低排序,以肉桂、丁香结合的置信度较高,其次则为吴茱萸、丁香,这与单味中药的用药频次统计规律相一致。含外治腹泻中药复方核心中药关联规则。见图2。

图2中药外治腹泻核心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表2外治腹泻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前项-后项支持度(%)置信度(%)提升肉桂-丁香32...8873丁香-肉桂34...8873吴茱萸-丁香33...5833丁香-吴茱萸34...5833肉桂-吴茱萸32...1471吴茱萸-肉桂33...1471丁香-五倍子34...9956吴茱萸-五倍子33...8947肉桂-五倍子32...7879吴茱萸-胡椒33...2000

2.4 外治腹泻给药方式 数据库统计显示,中药外治腹泻的105篇文献中有6种给药方法[15-19]:外敷(69次)、足浴(6次)、艾灸(3次)、灌肠(13次)、拔罐(1次)、药浴(1次)。含外治腹泻中药复方给药方式见表3,图3。其中,外敷给药包括穴位敷贴(58)与其他(11次)。穴位敷贴有:神阙穴(45次)、涌泉穴(5次)、天枢(3次)、脾俞(2次)、胃俞(2次)等穴位。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的马齿苋临床外用规律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