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临床药物

高原地区重症颅内创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 

来源:世界临床药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0 引言

颅内创伤是因头部遭受重击所导致的一种损伤类型,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颅内创伤患者来说,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其病情通常能够处在平稳的状态之中,相应功能也会慢慢恢复。然针对重症颅内创伤患者来说,则易于产生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在手术阶段也易于损伤到患者的部分脑细胞,而后诱发患者产生许多层面的功能障碍,如认知、感觉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伴随我国康复治疗方式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早期康复的认知程度也愈发深刻。现阶段,在重症颅内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康复治疗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对此,本文主要研究高原地区重症颅内创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38 例高原地区重症颅内创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9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0 例,女9 例,患者年龄37~67 岁,平均年龄(4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2例,女7 例,患者年龄36~69 岁,平均年龄(49.)岁。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经过临床诊断后,确诊是重症颅脑创伤症状的患者。(2)各项生命体征处在平稳状态的患者。(3)未能够配合于此次研究,未能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

(1) 排除存在严重的复合伤或是多发伤的患者。(2) 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3)排除存在肾脏功能损害的患者。(4)排除未能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主要内容包括按时拍打患者的胸背,促进患者吸痰与排痰,帮助患者更换体位等。

观察组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治疗方式,主要内容体现如下:建立早期康复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主管医师以及康复师与护理人员组合而成[1]。在患者入院后,小组成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还需针对患者的真实病情为其制定科学性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待患者的生理状况较为稳定后,则需引导其进行康复训练。若患者处在昏迷状态之中,那么则可运用被动运动以及物理治疗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再者也应按时拍打患者的胸背,促进患者吸痰与排痰,为其更换体位[2]。还应运用针灸以及按摩等方式被动训练患者的四肢,头部以及躯干等。若患者处在清醒状态,那么除去物理治疗方式之外,还需强化对于患者的神经肌电刺激以及心理干预,多加鼓励于患者开展抗阻力训练。由床边开展活动渐渐到步行训练,而后再发展为发音,吞咽以及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次数:每日一次。早期康复训练时间:应每次训练5 分钟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时间至10 分钟,15 分钟或是20 分钟每次。每间隔24 小时还需再次评估患者的真实训练状况,以便不断完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方案[3]。另外,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等变化情况,若患者的心率>平卧时的1/3,或是血压升高至>平卧时的1/5,亦或是血氧饱和度<90%,那么则应降低早期康复训练的次数,缩短其时间,也可停止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全部患者在结束手术后,均密切观察全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予以全部患者脑神经营养以及心电监护等方面的治疗,还应了解患者是否产生了术后并发症,如颅内高压或是出血等,若一旦发现存在此情况,那么则需在第一时间予以患者对症治疗。

2 结果

见表1、2、3。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Barthel 指数评分(±s,分)组别 例数(n) GCS 评分 Barthel 指数评分治疗前 术后1 周 术后2 周 治疗前 术后1 周 术后2 周观察组 19 6. 11. 13. 3. 28. 56.对照组 19 6. 8. 10. 3. 26. 31. t 值 — 0.562 5.176 6.006 0.902 5.003 7.226 P 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颅内创伤为脑外科所常见的一种急症,虽说通过运用手术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挽回患者的生命,然针对重症颅内创伤患者来说,若未及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那么则会致使患者产生残疾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干扰与影响。而在此情况下,对重症颅内创伤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方式则显得至关重要,这样才更利于促进患者的有效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4]。

上一篇:《伤寒论》特色及临床实用价值
下一篇:Jadassohn-Lewandowsky综合征:Ⅰ型先天性厚甲